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

自針經驗

  • 足三里
    • 時常會不小心扎太低。
    • 針剛進就會遇到阻力,會以為是刺到血管。再施點力即可通過,起針時沒有見血。阻力應是韌帶或肌肉。
  • 陰陵泉
    • 見到他人被兩吋針刺到底,會刺到脛神經而讓腿彈起。個人不喜歡這種感覺。
    • 自針一吋針下去約8分,似乎刺到血管外壁而停止。留針有針感。
  • 內關
    • 自針一吋半下去約一吋時,有即將刺到神經的感覺。
    • 刺入一吋之前,有兩次遇到阻力的感覺。刺過去之後無不適感,起針時沒有見血。
  • 中極
    • 第一次腹針。自針一吋下去約7分,遇到阻力。提起勇氣再推進,大約只有再進去1分,最後一小段不確定是什麼軟組織,刺了會進針往內推而沒刺穿。
    • 在7分以上有行針,腹部有不難受的針感。吸氣時感覺能更深入。
    • 看了資料,說針刺腹部時,會先刺入肌層(沉重,行針會酸脹),再刺入腹膜層(疼痛,行針會放射刺痛)。再穿過腹膜層就真正進入腹腔(鬆軟,非針灸老手不建議如此)。我上次7分,只是才剛到達肌肉層而已。今日狠下心,1.5寸刺入,有到達肌層,似乎快到達腹膜層(呼吸時有些微小刺痛)。腹部的感覺和上次不同,這回腹部有脹的感覺。
  • 關元
    • 扎了中極的隔天,想說關元也來扎一下吧。扎針時的情形和中極類似。
    • 扎了之後躺著睡著了,醒來之後覺得體內的氣有被擾動,不是十分舒服,有一點沒力,有輕微頭暈。過了一個多小時覺得好多了,到小腸經時段時,覺得胃的下口有熱感。
  • 氣海(2017/12/24)
    • 隨著實力的提升,扎腹針已經沒什麼恐懼感了。
    • 一寸半的針,完全扎入,應該有針到腹膜層(見中極解說)。有點痛,無法留針時順便作家事。
    • 右尺脈明顯變強。
  • 風市
    • 手臂下垂,中指所在之處,骼脛束後方凹陷。
    • 書上寫1~2寸,用1寸全下,下到3分左右有小阻力,刺穿就好了。
    • 行針一下放著,慢慢覺得足跟有感覺,再一會兒覺得大小腿外側也有感覺。那個感覺,就是不太一樣,但分不太清楚是涼感還是溫感。
  • 肩髃
    • 自針一寸,朝上臂的方向進針。無不適感。
  • 陽陵泉
    • 自針一寸,腓骨小頭前下方,骨肉之間進針。
    • 幫長輩處理腳部外側不適,一針陽陵泉即見效。
  • 合谷
    • 合谷看似簡單,不過我一直不太敢扎自己,因為常常會有不好的感覺,例如痛、刺到神經肌肉導致手指抽動、出針時常見血等等。
    • 目前的國際標準是第二掌骨中點外側,大陸常是立掌對著後谿方向刺,會直中第一背側骨間肌。
    • 個人喜歡儘量從肌肉縫中進針,那麼進針點會比較偏向傳統的合谷穴:一二指中間的廣大區域有兩塊骨間肌的縫隙。今日從該處進針,有澀感,出針時見血....不太滿意該進針點。
    • 教科書寫0.5~1寸,針0.7左右沒見血,針1.0有見血。
  • 養老
    • 養老穴"大概的位置",照一般針灸書上所述就可以找到(手部內轉)。
    • 但是,進針的那個點位,我個人試了很多次。進針的位置在手部內轉之後,尺側會有點塌陷而橈側會相對隆起。在隆起的那一邊,找肌肉縫進針,目前試過進針約1寸。

其它經驗
  • 聽到三位前輩說,心經是從尺側腕肌腱的「尺側端」進針,和現行的國際標準「橈側端」進針不同。而三位前輩也非泛泛之輩。用手指按壓時,會發現尺側端的針感似乎更強。
    • 由尺側端作順經與逆經斜刺。順經時,二頭肌會有溫的感覺;逆經時,二頭肌會有涼的感覺,而且頭會感覺到洩氣的感覺。這或許是「順經為補,逆經為瀉」,但我仍不敢果斷認定。
  • 處理足根痛,刺過患側丘墟、崑崙、照海,都有效。先刺丘墟留針兩分鐘,就好了大半;換個穴再刺,出針後幾乎全好,有那種隨便刺都有效的感覺。不過針了之後,最好一天不要運動,效果比較好。有運動就容易又痛起來。

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

Python: 在自訂的exception handling中加入traceback來取得錯誤的行號

在我們寫python程式的過程中,難免會在測試時看到程式因Exception/Error而中止。
中止的時候,會看到畫面印出在哪一行出錯。例如程式當中有一行:
 
int('abc') 
我們會看到以下的錯誤訊息。錯誤訊息主要分成三個部份,分別用不同的底色來表示(之後依序簡稱訊息1、訊息2、訊息3):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  File "./traceback_test.py", line 7, in <module>
    int('abc')
ValueError: invalid literal for int() with base 10: 'abc'
 如果我們用了try...except如下:
try:
    int('abc')
except Exception as e:
    print(e)  
則會得到以下的結果,只有訊息3,錯誤的行號不見了:
invalid literal for int() with base 10: 'abc'
要如何取得訊息1(以取得發生錯誤的行號)和訊息2,甚至是完全一樣的資訊呢?我們需要使用traceback這個module。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範例供參考,如果想要更深入瞭解,可以去找python文件:
#!/usr/bin/python3

import sys, traceback

try:
    int('abc')
except Exception as e:
    ex_type, ex, tb = sys.exc_info() #此行取得ex_type, ex, tb
    #印出訊息1: File "./traceback_test.py", line 7, in <module>\n   int('abc')
    print('----traceback.print_tb(tb)----')
    traceback.print_tb(tb)
    #印出訊息2:ValueError
    print('----print(ex_type.__name__)----')
    print(ex_type.__name__)
    #印出訊息3:invalid literal for int() with base 10: 'abc'
    print('----print(ex)----')
    print(ex)
    #印出完整訊息,含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    print('----format_exception(ex_type, ex, tb)----')
    msg_lines = traceback.format_exception(ex_type, ex, tb)
    for l in msg_lines:
        print(l, end='')
    #印出完整訊息,含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    print('----traceback.format_exc()----')
    msg_str = traceback.format_exc()
    print(msg_str)

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

二次世界大戰,台灣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?

今天看到有人談「二次世界大戰,台灣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?」這個問題,寫了一大堆。

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:
  • 從「中華民國」的角度來論述歷史,那麼台灣就可以是戰勝國
  • 從「日本」的角度來論述歷史,那麼台灣就一定是戰敗國
  • 從「台灣土地」的角度來論述歷史,那麼所有政權都是過客,台灣本身無勝敗問題
三十年前的歷史課本,是採取中華民國的角度;
後來因為台獨與假台獨黨想要去中國化與贏得選舉利益,
所以採取了台灣土地的角度來寫歷史,
同時利用這個修改,內容當中多說了一些日本人的好話與國民黨的壞話,
讓那些小朋友長大之後比較不會投票給國民黨。

但是,這種作法終究只會促進統一的。
因為那些小朋友來到二三十歲時,會慢慢發現從小被真假台獨騙了好久,
有些人心中就會浮現「不如統一算了,共產黨還比較好」的想法。
近期不是有些太陽花小朋友投共去了嗎?就是這個效應。
等到那個時候,台灣在二戰又會屬於戰勝國的一邊。

最後,我個人的意見,台灣當然是戰敗國。
不過對於那些不肯皇民化,歡喜慶祝日本投降的台灣民眾來說,
說台灣屬於戰敗國又好像太殘忍。
寫國家歷史課本的人,會有較多的考量,
例如增加團結、民族自信心等等,
所以會作一些美化,舉世皆然。

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

毛小孩皮膚不好怎麼辦?

推薦一款Goodbye Ouch神奇多功能皮膚修護霜

這款皮膚修護霜是採用有機蜂蠟為基底(而非凡士林之類的石化產物),
紐西蘭原裝進口,完全純天然成份,小baby也可使用。
對於皮膚的諸多不適都有緩解甚至改善的作用。

有朋友想說,連小baby都可以用了,那毛小孩皮膚不好應該也可以吧?
買來用了之後,除了沒有不良副作用,正面的效果也十分令人滿意。